“无人配送”将从测试示范向规模商业化逐步过渡,现阶段无人配送的商业模式处于探索期。政府、高校、工业园区、物业公司、无人配送上下游企业等各方均在共同摸索推进,根据不同应用场景商业化合作模式多样。
面对广阔市场,众多企业参与其中,领先的无人配送企业开始在多个城市小规模部署产品,积极寻找可复制的商业模式,主要分为两类:一是京东、美团等自有场景互联网公司自行建立无人配送运营体系,并利用自身场景测试,希望通过无人配送降本增效;二是从技术切入市场且具备运营能力的初创公司,我们任吾行无人车就是很好的例子。以提供第三方运力或平台的方式收取佣金,期望利用低速载物实现自动驾驶快速商业化。
现阶段,在公开道路及半公开道路上,按照不同配送需求,无人配送应用集中在快递配送、商超配送、餐饮配送和移动零售四种场景。由于各细分场景特点不相同(见图表),对车辆性能、参数等要求也不完全一样,市面上运营模式较成熟的无人配送企业多聚焦在其中某一特定场景应用。
图表: 无人配送应用场景特点汇总
(数据来源:百人会智能网联研究院整理)
快递配送是B2C模式,实现包裹从配送站点到家门口的便利服务,覆盖范围为配送站点附近3-5公里范围内,一般要求为2-5天内送达。货物在配送站首先进行分拣、按片区装车,再根据片区进行分时段配送。专注在快递无人配送的企业一般都自带业务,如京东、阿里菜鸟、中国邮政等。
以京东为例,从2020年8月开始,其在常熟市陆续投放了五种车型80多辆无人配送“车”开展快递配送服务,致力打造全球首座“智能配送城”。在常熟高新区的京东物流站点覆盖范围内的客户下单后,部分商品将由无人配送“车”进行配送。同时,监控中心通过后台实时360度的画面可以对车辆进行监控,在出现封路、临时阻挡等无法克服的情况时,会尝试进行人工干预;而小车通过喊话功能还可以与周边客户、遇到行人进行沟通。
运营模式方面,京东开创“无人配送“车”领养计划”(见图表)。在运行区域内,京东物流配送员可通过申请“领养”一定数量无人配送“车”配合自己工作,指挥并自由安排无人配送“车”工作,服务更多用户。配送员可以拓展其他业务,完成更多揽收任务,增加自身收入同时也可以减少同一片区内揽收员数量,节约人力成本。
图表:京东无人配送商业模式
(数据来源:百人会智能网联研究院整理)
随着新零售的发展,越来越多消费者通过线上方式购买生活用品、生鲜、蔬菜水果等日常生活所需品。商超配送范围为门店附近3-5公里范围内,1小时内送货上门。对于传统零售企业其体量及运营能力很难支撑高效配套的运力服务体系,通常选择外包第三方或是通过电商平台进行人工配送,并支付较高佣金费用,例如永辉超市、多点超市、大润发等。无人配送服务的出现,有望降低传统零售商的佣金费用。
美团无人配送“车”于2020年2月开始在北京顺义区新国展区域提供无人配送服务(见图表)。配送范围覆盖美团买菜(花梨坎店)周围半径5公里,运营时段为每日7:00~19:00,其中8:00-9:00、16:30-17:30停止运营,实行错峰管制。目前,美团共投入7辆无人配送“车”,提供服务于16个小区千余户居民。当用户从“美团买菜APP”下单后,美团智能配送调度系统会把订单指派给无人配送“车”,专职分拣装货人员将货物放至无人配送“车”中,然后无人配送“车”运至用户门口或小区门口,并通过电话提醒用户,用户自行打开货箱取货。
图表:美团无人配送商业模式
(数据来源:百人会智能网联研究院整理)
餐饮无人配送场景落地较慢。与商超配送、快递配送相比,餐饮配送中用户对时效性要求很高,多要求在30分钟送达;二是外卖是C2C模式,配送员根据系统指派接收多个订单,到不同商家自行取货;三是路线不固定,外卖配送路线是多对多,路线不固定且多为人流、车流密集区域。以现阶段无人配送“车”的感知和决策能力很难实现高效、安全、准时地送达外卖,在此领域深耕企业较少。但不代表未来不能实现~
(数据来源:公开资料,百人会智能网联研究院整理)
传统线下零售和外卖平台均为“人找货”模式,移动新零售模式实现了“货找人”。用户通过扫码、招手、触摸显示屏的方式叫停移动零售车,通过扫码支付选择不同的餐食、饮品、冷饮等商品。无人移动零售的出现不仅节约用户等待外卖取货的时间,而且节约寻找便利店的时间。对于商家来说,在需求最大化时间段将商品呈现在顾客面前,可以大幅提升成交量。同时,商家营业范围从门店周边1-2公里扩展至5公里范围,创新销售渠道。“任吾行无人车”已经是无人移动零售方面开展服务的典型企业。
无人移动零售,一般人流集中的区域投放,例如园区、地铁口、商圈。该区域顾客通常注重时间成本,市场需求也比较大。消费者只需花费5秒钟扫码取餐,通过任吾行无人车的屏幕选择商品,扫码付款后,“车”门会自动打开,顾客从货架上取走餐饮。此外,任吾行无人车通过实现保温保冷等功能,满足用户对餐饮新鲜和温度的要求。
图表:任吾行无人移动零售商业模式